伊斯蘭之光
目前位置:首頁>>|gn>>|PH
伊斯蘭的人性與道德 (下)
2003.7.3  2:15:05 PM      閱讀21543次
 
    



  四、一視同仁維護公道


  以上兩段啟示(古蘭經﹐4﹕135﹔5﹕8)的核心精神是對任何人都應當一視同仁“維護公道”﹐“秉公作證”﹐對待穆斯林和對待非穆斯林是同樣的人性和態度﹐體現真主普慈眾生的仁愛和慈悲之心。 根據真主在《古蘭經》中的啟示﹐我們可以把伊斯蘭維護公道的博愛精神歸納為以下九條原則。


  1、遵守和履行各種契約、合同、協議、條約(5﹕1)。


  2、寬恕別人對自己無意的傷害(14﹕4)。


  3、保護非穆斯林的生命和財產﹐只要有所求﹐甚至對方曾經是敵人(9﹕6)。


  4、與非穆斯林共同合作奉行善功﹐但不許可聯合作惡(5﹕3)。


  5、向非穆斯林傳播伊斯蘭﹐耐心勸導(16﹕125)。


  6、不許可強迫信仰(2﹕256)。


  7、尊重他人信仰﹐不可傷害信仰的感情(6﹕108)。


  8、對非穆斯林應有區別對待﹐許可廣泛結交並且與他們和睦共處﹐只有對伊斯蘭和穆斯林明火執仗的敵人除外。 《古蘭經》說﹕“未曾為你們的宗教而對你們作戰﹐也未曾把你們從故鄉驅逐出境者﹐真主並不禁止你們憐憫他們。 公平待遇他們。真主確是喜愛公平者的。 他只禁止你們結交曾為你們的宗教而對你們作戰﹐曾把你們從故鄉驅逐出境﹐曾協助別人驅逐你們的人。誰與他們結交﹐誰是不義者。”(60﹕8-9)


  9、穆斯林從民眾普遍的利益考慮﹐允許同敵人簽訂和約。 《古蘭經》說﹕“如果他們傾向和平﹐你也應當傾向和平﹐應當信賴真主。 他確是全聰的﹐確是全知的。


  如果他們想欺騙你﹐那麼﹐真主必能使你滿足﹐他將以他的援助和信士們輔助你們。”(8﹕61-62)


  五、善待親屬周濟貧寒


  伊斯蘭的社會體制以家庭為基礎﹐而家庭成員和親屬之間的互相恩愛、和諧、憐憫、互助和關懷是維護家庭的感情力量﹐也是每個人的責任。 伊斯蘭承認家庭的建制是人性的基本需要﹐而家庭關係的維持是每個成員在自己位置上的道德原則和規範禮儀﹐伊斯蘭對此都有詳細規定﹐例如孝敬父母、慈愛兒女、夫婦互敬互愛﹐疼顧親屬。 仁愛之心使家庭和親屬成員關係密切﹐感情深厚﹐水乳交融﹐而且輻射血緣親情之外所有的人﹐如鄰居、孤兒、寡婦、老人、病人、旅客、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同舟共車的旅行夥伴、未曾謀面的災民、難民、移民和遭遇意外不幸的人、流離失所和飢寒交迫的國外民族。 穆斯林對所有需要幫助的人都有責任伸出溫暖和援助的手﹐將同樣獲得真主的回賜和報賞。


  善待親屬和周濟貧寒是伊斯蘭人道主義的重點內容﹐須有專題論著的討論和闡述﹐因為本論文的篇幅有限﹐這裡只作簡單的概述。 不僅如此﹐穆斯林應當善待親人和對眾人表達仁愛之心﹐是伊斯蘭社會文明的一個重大方面﹐從古到今有許多專門論著詳談這個話題﹐例如馬爾旺•易卜拉欣的名著《伊斯蘭的道德與行為》﹐1986年新德裡版﹔穆罕默德•尤素夫的《伊斯蘭的生活禮節》﹐1979年拉合爾版﹔烏斯塔茲•易斯瑪伊的《伊斯蘭的倫理與道德》﹐1981年馬尼拉版。 這些都是現代伊斯蘭專家們長期研究的巨著﹐常見於學術界圖書目錄﹐因此﹐在本論文中﹐誠然無可奈何﹐沒有複贅的篇幅。


  六、伊斯蘭倫理道德根深葉茂


  伊斯蘭的人性與道德﹐是容易看到的社會現實﹐是對每一個穆斯林的品格規範要求﹐在這些道德原則之下﹐穆斯林的言行有制可依﹐有禮可遵﹐展現在人與人的交往之中﹐構成了一個美好的穆斯林社會氛圍。 但是﹐這些社會現象和個人禮儀並非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受一些地方的習慣傳統﹐由少數道學文人的思想左右﹐而是可以追根究底﹐探求伊斯蘭文明和社會規範的根源。 這樣﹐對穆斯林社會的任何禮儀、倫理規範和道德行為﹐就不是單純的表面化現象﹐而是與共同的伊斯蘭價值觀、人生觀和宇宙觀緊密聯繫﹐既不神秘離奇﹐也不雜亂無章﹐一切紮根於認主獨一的信仰﹐形成順理成章的合理文化體系。


  在伊斯蘭人性與道德的研究中﹐有許多常見 ;的關鍵詞語﹐可以幫助我們從宏觀上看到明確的綱目﹐條理分明。 例如﹐“泰格瓦”(taqwa)﹐意思是對造物主的認識和人類生存意義的理解﹐表明了主與人的關係﹐意識到真主對每個人的仁慈、權威、威嚴和公正。 因此﹐泰格瓦是一個穆斯林信仰層次的精神尺度﹐深淺有別﹐因人而異。 泰格瓦深的人信仰必定堅定﹐認定為主道奮鬥的目標﹐不計較個人得失﹐泰山壓頂不動搖﹐艱難困苦不變心﹐因為他的樂趣就在於時刻記念真主“吉克勒”(dhikr)﹐把一切困苦都看作是真主的考驗﹐對自己心靈的淨化。 泰格瓦表現的人性是在敬畏真主之中的行為指導﹐對真主忠誠﹐齋拜不撇﹐時刻以經訓提醒自己﹐對家屬和民眾善良仁慈﹐絕無自私﹐助人為樂﹐努力為社會和他人奉獻﹐克制人性中低劣的私慾“哈瓦”(hawa)﹐心向光明﹐五官躲避邪惡。 高貴的品格來自對真主的敬畏和忠誠“伊克拉斯”(ikhlas)﹐絕無口是心非的虛偽和當眾表演的姿態﹐因為他的一切思想只有順從真主的命令﹐克制真主的禁止﹐唯以德性而從之。善良發自內心“嘎爾伯”(qalb)的真情實義﹐不論明處或暗處﹐都感覺到真主在冥冥之中觀察自己短暫的閃念和細微的行為﹐懼怕真主的懲罰﹐淡薄名利和享樂﹐胸懷坦白﹐光明磊落﹐只望取悅於真主﹐為後世快樂積累善功。 這就是伊斯蘭信士的良知﹐由此而生的道德品行彙集成一個美好的伊斯蘭社會﹐所有的人﹐善良都由真誠的信仰而來﹐互相以此勉勵﹐以此監督﹐以此評論﹐全世界的穆斯林一體遵照﹐無有例外。


  信仰的泰格瓦不是特殊訓練的結果﹐也不是思想改造的成就﹐而是發自內心的愉快 ﹐這就是真主造化的原始人性的本質。 伊斯蘭的教育和引導﹐只是防止邪惡的干擾和消除腐敗文化的污染﹐有些人從小開始容易習慣這樣樸素的善良人性﹔也有些人浪子回頭﹐返回到自然的純潔心靈﹐他們都是愉快的人。 真主派遣的歷代侍者從來沒有強人所難﹐武力征服﹐無不以理性教化愚昧的民眾﹐引導萬眾歸心﹐創建良好道德風尚。 《古蘭經》說﹕“他們信道﹐他們的心境因記憶真主而安靜﹐真的﹐一切心境因記憶真主而安靜。”(13﹕28)


  信仰真主是人性的本然﹐因為真主在造化人類之初﹐人類的靈魂和理智承認了真主是造化萬物和掌管萬物的主宰﹐表示必須服從真主的命令。 《古蘭經》說﹕“當時﹐你的主從阿丹的子孫的背脊中取出他們的後裔﹐並使他們招認。 主說﹕‘難道我不是你們的主嗎﹖’ 他們說﹕‘怎麼不是呢﹖ 我們已作證。’”(7﹕172)


  凡是有信仰理智的人﹐都很明確自己的歸宿和前途﹐必然回歸到真主那裡﹐面見真主。 到那時﹐“惟帶著一顆純潔的心來見真主者﹐得其裨益。 樂園將被帶到敬畏者的附近。”(26﹕89-90) 真主對敬畏者許諾說﹕“安定的靈魂啊﹗ 你應當喜悅地﹐被喜悅地歸於你的主。”(89﹕27-28)


  七、人性在道德中昇華


  繁華的社會﹐複雜的世界﹐庸人為酒色財氣而追逐﹐而煩惱﹐這些邪惡的誘惑是對人性的磨練和考驗﹐人的理智在自由的奮鬥中維護自己純潔的靈魂﹐高貴的人性是在道德的實踐中得以昇華。 泰格瓦和哈瓦﹐兩種勢力的鬥爭﹔泰格瓦是正信的力量﹐而哈瓦是私慾和貪婪的邪惡﹐時刻都在一個人的精神中較量。 敬畏真主的人確有能力以正壓邪﹐光明正大﹐高風亮節﹔而不信道者隨著私慾漂流﹐生活在邪惡的深淵中﹐心靈黑暗﹐人性卑劣﹐精神腐朽和病態。 真主告誡信士們﹕“凡培養自己的性靈者﹐必定成功﹔凡戕害自己的性靈者﹐必定失敗。”(91﹕9-10)


  人性的命運是個人自己的責任﹐真主派遣使者的教化和引導﹐是要每個人珍惜自己的人性﹐保持性靈如清澈明鏡﹐最後獲得真主喜悅地召喚。 《古蘭經》說﹕“至於怕站在主的御前受審問﹐並戒除私慾的人﹐樂園必定為他的歸宿。”(79﹕40-41)


  八、穆斯林社會就是集體生活


  每個星期五的主麻聚禮是穆斯林的固定日程﹐一個星期有這樣的一次聚禮﹐體現集體的精神﹐得到集體的慰藉﹐聽伊瑪目宣講和互相鼓勵﹐都是提醒人性的本質和道德的責任。 每個聚禮日的成就顯現在泰格瓦的一次提昇﹐因而加強記念真主﹐克制私慾﹐弘揚正道。 穆斯林社會的學校教育﹐父母對年幼子女的教育﹐都必以德育為首要任務﹐培養合格的穆斯林社會成員。 星期五聚禮是面向全社會的普遍教育﹐無論老幼﹐是每個人進入墳墓之前的每週功課﹔父母主持的家庭教育和穆斯林學校的教育是防止穆斯林的青少年受到邪惡的社會誘惑﹐並且幫助他們建立心靈自衛的堡壘﹐永遠做一個有責任感並且道德高尚的人。


  現代社會對穆斯林的文明有 ;許多明顯的威脅和破壞﹐其中破壞力之一就是把禮拜和記念真主轉變成毫無意義的儀式和迷信﹐使伊斯蘭變質﹐失去民心和實際意義。 破壞力之二﹐是穆斯林的家庭教育在與社會壓力的爭奪戰中失衡﹐父母工作忙﹐放棄耐心教育的責任﹐而社會的誘惑力因此更加得逞﹐年青的穆斯林甘願成為物欲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奴隸。 他們在西方渲染的全球一體化神廟中找到了更多的崇拜偶像﹕金錢、地位、酒色、明星、款爺、政治騙子。


  穆斯林社會是在伊斯蘭文明指導下的一個完美集體﹐最能體現伊斯蘭教化的純潔人性﹐其中以倫理和道德為聚合力﹐共同遵守真主的法度﹐參加集體的奮鬥。 伊斯蘭的學者、伊瑪目、教師和穆斯林社會的領導人和工作者的重大責任是加強穆斯林社會的集體精神﹐加強伊斯蘭的人性和道德教育﹐特別是生活在西方社會中的穆斯林少數民族。 我們的目的不僅是珍視我們的伊斯蘭信仰﹐保護穆斯林社會和文明﹐而且向其他民族和文明的人群示範﹐希望他們理解我們文明﹐賞識我們的行為﹐共同對社會做有益於全人類的貢獻。


  (阿里譯自Speech by Dr Kamal Hassan at the Islamic Conference in Auckland﹐New Zealand﹐伊光編譯)


伊斯蘭的人性與道德 ()
 

伊斯蘭的人性與道德 (下)



發表、查看關於該新聞的評論 將本新聞發給好友
伊斯蘭之光工作室(islam.org.hk) 版權所有©